“現(xiàn)在開始供暖了,教室門開著通風也不覺得冷,這樣的改變太好了。”寧夏銀川市金鳳區(qū)第四回民小學教師張小玲告訴記者。進入供暖季,寧夏銀川市白天最低氣溫已到零攝氏度以下。
這所小學的校長夏金平告訴記者,因為離周邊公共管網太遠,過去學校都是自己燒鍋爐取暖。時間長了鍋爐老化,而且供暖溫度上不去,暖氣不熱。學生上課穿羽絨服,老師批作業(yè)戴手套,同學們對學校后面的大煙囪和操場上彌漫著的煤煙味印象深刻。
去年,全校1800多名師生的供暖問題終于得到了解決。通過引入一家清潔供暖企業(yè),將學校原來老舊破損的燃煤鍋爐改造為清潔智能的電能裝置用于供暖。記者走進這座清潔能源供熱站,60多平方米的房間干凈整潔,一整套智能裝備有條不紊地運行。從“臟亂差”到“凈齊好”,供暖用上了清潔能源。
供暖企業(yè)負責人吳亞萍說,“電鍋爐+相變儲能”技術把夜晚沒人用的谷電通過電鍋爐轉化為熱量儲存在熱庫中,白天再釋放熱量為用戶供熱。這樣不僅消納一部分電能,還起到了“削峰填谷”作用,促進了電力供需平衡。
做到了儲能,還需要進一步節(jié)能。記者在供暖裝置中的互聯(lián)網能效管理平臺上看到,該學校的供暖可以采取“上班模式”或“保溫模式”。系統(tǒng)可以通過手機操作在早上6點多開始供熱,7點半學生到教室就會覺得很暖和。晚上7點再通過“保溫模式”,使教室溫度維持在13攝氏度,真正做到了精準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