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菜場買菜或超市購物時,你是愿意使用免費提供的超薄塑料袋,還是花錢購買商家提供的塑料袋,或者自帶環(huán)保購物袋呢?看似簡單的一道選擇題,在“限塑令”實施9年而效果卻并不理想的當下提出,就顯得不那么輕松了。
2007年12月31日,《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限制生產銷售使用塑料購物袋的通知》下發(fā)。這份被群眾稱為“限塑令”的通知明確規(guī)定:從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國范圍內禁止生產、銷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購物袋;在所有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商品零售場所實行塑料購物袋有償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費提供塑料購物袋。
“限塑令”實施初期,商場、超市、菜市場一度出現(xiàn)無免費塑料購物袋的局面,人們購物也開始使用其他材料的購物袋。當時的調查顯示:全國3萬多家塑料袋生產企業(yè)中,有一半左右停產或轉產??梢哉f,效果相當顯著。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這種局面并未持續(xù)太久——隨著時間的推移,免費塑料購物袋開始悄然回歸,不僅“限塑令”剛出臺時的明顯效果不復存在,人們甚至感覺塑料袋的用量比以前更大了。
監(jiān)管不力“白色污染”卷土重來
小商鋪重新提供免費塑料袋,大商店繼續(xù)售賣數量可觀的塑料袋……9年過去了,政府頒布的“限塑令”最終未能有效控制“白色污染”,原因何在?
監(jiān)管不力被認為是“限塑令”被“架空”的直接原因。想當初,超市、菜市場總是有人檢查“限塑令”的執(zhí)行效果,商家自然不敢放肆。但塑料袋的生產企業(yè)眾多,銷售渠道和使用場所更是五花八門,在曠日持久的“貓捉老鼠”游戲中,監(jiān)管部門鞭長莫及,檢查力度和頻次跟不上,導致一些商家又肆無忌憚地提供、使用不符合要求的塑料袋。
在工程塑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季君暉看來,通過價格杠桿推行“限塑令”,效果當然有,卻相當尷尬。“一方面,有償使用塑料袋背后的價格彈性不足以讓人望而卻步。幾毛錢的價格對一些精打細算的老年人或許還有一定影響,但對于多數人尤其是年輕人來說,要單純從經濟上考慮,恐怕效果微乎其微。另一方面,消費者付費以后,會產生代償心理,使用起塑料袋來反而會更理直氣壯。”
多數消費者不在意塑料袋的成本,商家就有了提供的動力。
在浙江省杭州市屏風街農貿市場,記者發(fā)現(xiàn)每個攤位上都綁著一疊白色塑料袋。每稱好一把青菜,攤販就熟練地扯下一個袋子把青菜裝進去。“袋子是免費的,大部分人需要我們提供袋子。”一位攤販坦言。
小攤位隨便給,大超市則從塑料袋的有償使用中獲利頗豐——手拎袋一律收費,連卷袋則以強制消費的方式轉嫁到商品價格中。
此外,“限塑令”還面臨隨“互聯(lián)網+”興起的快遞業(yè)和外賣業(yè)的新挑戰(zhàn),這恰恰是“限塑令”實施和監(jiān)管的“灰色空間”。有數據顯示,我國快遞行業(yè)一年需要120億個塑料袋、247億米的封箱膠帶;如果按照每個訂單使用兩個餐盒估算,目前國內互聯(lián)網訂餐平臺一天使用的塑料餐盒數量約達4000萬個。
看來,在互聯(lián)網經濟高歌猛進之時,小小塑料袋帶來的影響遠非當初“限塑令”設想的那么簡單。
使用成本低“限塑令”收效甚微
“限塑令”旨在提高塑料袋獲取的成本,讓用戶為使用塑料袋支付一定的費用,以減少塑料袋的使用。
家住山西省太原市并州路的李女士說:“隨身攜帶購物袋不方便,也記不住,我只要去超市購物都會購買幾個塑料袋,幾毛錢就能解決的事,不必那么麻煩。”擁有李女士這樣想法的消費者其實不在少數。顯然,用低微的經濟杠桿來控制購買、使用塑料袋,已被證明收效甚微,需要另想他法。
有專家建議,“限塑令”應該延長監(jiān)管鏈條,不僅要限用,還要限售、限產,在需求側和供給側兩端同時發(fā)力。“不妨參考環(huán)保行業(yè)‘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將‘限塑令’的執(zhí)行重點放在供給側??蓪ιa廠家和銷售商征收環(huán)保稅,將環(huán)保成本轉嫁給供給側,并通過給予塑料袋回收商家補貼,從而控制供給并做到回收利用環(huán)節(jié)的環(huán)保化處理。”
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冉冉在調研中發(fā)現(xiàn),“限塑令”實施以來,塑料袋使用量僅減掉一成。“限塑的成本太低,消費者一般不會考慮幾毛錢的塑料袋成本,導致不少大型超市每年僅出售塑料袋竟能賺上千萬元,‘限塑令’實際成了‘賣塑令’。”為此,他建議改“限塑令”為“禁塑令”,各省市可根據情況給出“禁塑”時間表及具體實施細則。“此外,還應在全國范圍內禁止生產、銷售和使用不可降解的聚乙烯和聚氯乙烯塑料袋,改為可完全降解的聚乳酸等食品袋,并盡量減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
“白色便利”不是綠色生活,傷害環(huán)境沒有贏家
“記得‘限塑令’剛出來時,大家的積極性特別高,也很重視。我用不穿的舊衣物做了好多購物袋,還送給鄰居和同事,既方便、實用又環(huán)保。”家住北京市馬家堡東路陽光花園小區(qū)的張女士回憶道。
不過據張女士觀察,時間不長,公眾的熱情就開始急劇下降,目前自備購物袋的大多是老年人,年輕人自備購物袋的少之又少。“女兒5歲了,我經常帶她一起購物。如果家里的大人購物時總是買塑料袋用,那么孩子們長大后又怎能養(yǎng)成自覺使用環(huán)保袋的習慣呢?”
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huán)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常紀文認為,無論是生產、銷售還是使用方,如果因貪圖一時的“白色便利”而至“限塑令”于不顧,其結果只能是滿盤皆輸——“表面看來,消費者短期似乎得到了方便,受損的卻是長期的生存利益;超市等商家雖然賺得了金錢,卻是以推諉責任與傷害環(huán)境為代價的”。
在他看來,治理“白色污染”,沒有什么比改變人的動機和行為更重要,“用什么類型的塑料袋,都不如少用、正確使用對環(huán)境的貢獻更大”。
2016年,杭州市環(huán)保志愿服務總隊發(fā)起了“袋暖杭州”行動。志愿者們走進超市,向沒帶袋子的市民發(fā)放環(huán)保袋,并鼓勵他們及時歸還?;顒舆^程中,志愿者做了一個小調查,發(fā)現(xiàn)每個家庭都有十幾只閑置環(huán)保袋,如果這些袋子能被利用起來,將會有效減少塑料袋的使用率。
“一個袋子是小事,才幾毛錢而已,但要大家都做起來,就是件大事了。”志愿服務總隊隊長孫毅說。
如今,“限塑令”已實施9年,其間的得失值得人們深思。嚴格監(jiān)管方式、延長監(jiān)管鏈條、呼喚科技進步、提升環(huán)保意識……未來的路怎么走有待重新審視。
在常紀文看來,眼下治理“白色污染”的外部環(huán)境正變得越來越有利。“與過去相比,公眾的綠色消費觀念得到了很大提升,踐行綠色生活方式的人群也在不斷壯大,完全可以倒逼生產者和銷售商承擔起應負的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