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環(huán)保部空氣質量預測預報結果,18日至19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qū)會出現一次污染過程,北京、天津、河北中南部部分城市空氣質量可能達到中度污染,短時可至重度污染,首要污染物為臭氧。
天氣不錯,怎么會有臭氧污染?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大氣成分研究所副所長徐曉斌表示,就是因為天氣太好,才容易形成臭氧污染的有利氣象條件。“臭氧污染實際上是一種光化學污染,它不是直接排放出來的,而是由氮氧化物和揮發(fā)性有機物在高溫強光照的天氣背景下產生的污染物。夏季氣溫上升,天氣晴朗,紫外線強烈,臭氧污染進入高發(fā)季節(jié)。華北地區(qū)每年5月到10月左右容易出現臭氧污染。”徐曉斌說。據介紹,5月16日以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qū)受低壓系統(tǒng)控制,且氣溫不斷攀升,污染物擴散條件不利,光照加強、溫度升高等氣象因素為臭氧生成提供了更便利的條件。
中科院有關專家表示,各地在治理PM2.5的過程中,臭氧濃度一般會上升。因為隨著空間透明性轉好、輻射增強,也是生成臭氧的條件。北京市臭氧超標主要在夏天,南方城市主要在夏秋季節(jié)。
在公眾心里,臭氧本是保護人們免受紫外線危害的“保護傘”,何以如今淪落為污染環(huán)境的“破壞王”?
其實,此臭氧非彼臭氧。徐曉斌解釋,臭氧也有好壞之分。在平流層里的臭氧集中了全球大氣90%的臭氧,這里的臭氧對人類是有利的,它可以把來自太陽的高能紫外線吸收掉,這些高能紫外線容易傷害人體。南極地區(qū)就是因為出現了平流層臭氧損耗的問題,地表生物受到影響。而在人們生活的地表及對流層,盡管只存在地球表面10%的臭氧,但是其對人體健康、農作物甚至氣候變化的負面影響顯著,是臭氧中的“壞”分子。
不要小覷臭氧污染的破壞力。徐曉斌表示,高濃度持續(xù)性的臭氧污染可能導致人流淚、眼睛疼、頭痛等癥狀出現,更嚴重的會影響到呼吸道、心血管系統(tǒng),尤其對心臟本身不好的人群,有比較嚴重的影響。“長期積累高濃度的臭氧,會影響整個心血管健康,嚴重的引發(fā)死亡,這在國外有過慘痛的教訓,人們應該對臭氧污染重視起來。”徐曉斌說。
臭氧污染對生態(tài)系統(tǒng)也會起到破壞作用。“臭氧是一種強氧化劑,其在植物表面,通過氣孔擴散入理,會導致植物葉片枯黃,影響光合作用,不僅表觀上造成影響,如果是農作物還會影響產量和品質。”徐曉斌介紹說,此外,如果一個區(qū)域經常出現高濃度的臭氧,強氧化劑的作用下,有一些材料會提前老化、報廢,帶來經濟損失。
從長遠來看,臭氧還是影響氣候變化的溫室氣體之一。研究表明,工業(yè)革命之前,對流層臭氧的含量比現在低得多,如今臭氧含量上升,形成溫室效應,對氣候變暖產生推動作用。
事實上,對于臭氧污染問題,我國已經部署了PM2.5和臭氧協(xié)同控制,出臺了VOCs的治理政策標準,大幅度削減氮氧化物等措施。但臭氧的形成機理十分復雜,控制難度大。目前包括發(fā)達國家在內,臭氧污染是仍然還沒有完全解決的大氣污染問題。環(huán)保部副部長趙英民表示,下一步,我國將對工業(yè)源、移動源、生活源等多類污染源綜合施策,在改善PM2.5的同時遏制臭氧污染。同時加強科學研究,研究臭氧的生成機理以及重點地區(qū)氮氧化物和VOCs的最佳協(xié)同減排比例,更加科學、有效地指導臭氧污染防控工作。
“我們雖然阻止不了高溫和強紫外線的出現,但是可以控制形成臭氧的‘幫兇’,即氮氧化物和揮發(fā)性有機物,這些物質大部分來自人類的排放,比如汽車、工廠甚至生活中的排放,如果每個人能減少開車,努力減排,就能為減少臭氧污染貢獻自己的力量。”徐曉斌說。
專家提醒,一般情況下,臭氧的最高濃度出現在下午2點前后,一直到下午4點到5點都會濃度較高,因此公眾應該避免在這個時間段外出,白天盡量在室內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