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蔚縣至北京門頭溝送電工程正在緊張地架設電線。為推進首都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減少氮氧化物排放,“十三五”期間,北京將新建“東、南、西、北”四個方向7個外受電通道工程。日前,蔚縣電廠至門頭溝500千伏送電工程(北京段)進入放線階段,預計今年年底前完工。
據(jù)悉,北京電網已經逐漸成為依托外來電力送入為主的受入型電網,外受電比例接近60%,到“十三五”末,外受電比例將達到70%左右,從而進一步推動首都大氣環(huán)境治理和京津冀協(xié)同發(fā)展。
無人機助力空中電力通道
下午兩點,記者來到蔚縣至門頭溝(北京段)送電工程現(xiàn)場,工人們正在進行22號塔至27號塔500千伏線路導線架線工作。工地上,工作人員熟練地操作著八旋翼無人機,轟鳴聲中無人機緩慢地拉起直徑3毫米的導引繩,準確無誤地牽引到遠處60多米的22號塔上,兩名高空作業(yè)人員早已等在塔頂,他們接過導引繩,并將其固定在一個滑車上。不一會兒,無人機又將導引繩牽引至23號塔,如此反復,直至導引繩貫通,然后通過牽張機牽放導線,從而在鐵塔間搭起一條空中電力通道。
國網北京電力工程公司總工程師肖群安告訴記者,蔚縣電廠至門頭溝外受電工程2016年8月開工,線路全長約168公里,途經河北蔚縣、涿鹿、懷來,北京門頭溝。北京段線路總長約58公里,共新建鐵塔101座,分為8個線路段,平均15天時間可完成一個線路段的導地線展放。工程建成后將提高受電能力300萬千瓦,初期每年增加外來電量50億千瓦時,對滿足北京持續(xù)增長的用電需求具有重要意義。
肖群安表示,該工程建設難度大,施工現(xiàn)場全部在山中,線路穿越幾十公里的無人區(qū),所有鐵塔均建在地勢險峻的高山大嶺,交通不便、運輸困難。部分項目組工作人員每天三分之一的時間都在爬山,“有的塔位海拔高,工作人員從山底爬到塔底就需要四個小時,下山快些也要兩個多小時。”
目前外受電比例近60%
國網北京市電力公司發(fā)展策劃部前期處處長王亞峰介紹,隨著本地燃煤機組的停用,北京未來不再新建大型電廠,本地燃氣電廠也將逐年減少發(fā)電,這就要求加大外調電比例,利用外受電通道把外部電力以清潔的方式運到北京來,改輸煤為輸電,從而減少污染物排放。今年,城南地區(qū)基本實現(xiàn)平原地區(qū)居民采暖“無煤化”,主要依托的就是“以電代煤”。
王亞峰表示,北京城市副中心、冬奧會、新機場等國家重點項目建設不斷推進,電力需求不斷增大。據(jù)預測,到2020年,北京全市最大負荷將達到2750萬千瓦,“十三五”期間年均增長率為8%。蔚縣電廠至門頭溝線路竣工投產后,將成為服務首都大氣環(huán)境治理、推動京津冀協(xié)同發(fā)展的重點輸電通道。
“十三五”期間,北京將新建“東、南、西、北”四個方向7個外受電通道工程。目前首條通道——北京東至順義特高壓送電通道已于2016年6月竣工投產,第二條通道蔚縣至門頭溝送電工程正在建設中,其它工程也將于今、明兩年陸續(xù)開工。全部建成后北京電網外受電能力將達到3700萬千瓦,較“十二五”末提升118%。“北京電網已逐漸成為依托外來電力送入為主的受入型電網,外受電比例近60%。而到‘十三五’末,外受電比例力爭達到70%左右。”王亞峰說。
逐步壓減燃氣電廠發(fā)電量
記者從市城管委獲悉,2013年至2015年,北京電網負荷穩(wěn)步增長,最大用電負荷從1759萬千瓦增加至1857萬千瓦,年均增長1.9%。2016年,北京電網負荷再創(chuàng)新高,達到2083萬千瓦,較2015年最大負荷增長12.2%。高峰負荷期間,北京電網發(fā)電770萬千瓦左右,外受電力超過1300萬千瓦,外受電力占比達62.5%,同比增加1.8個百分點。
今年1月,市政府研究制定的《北京市2013-2017年清潔空氣行動計劃重點任務分解2017年工作措施》中明確要求,進一步加大外調電力度,燃氣電廠在滿足城市用電、民生供熱、應急調峰需要和保證安全的情況下,落實壓減發(fā)電量方案。
為落實壓減工作,市城管委今年第一季度安排統(tǒng)調燃氣電廠啟停調峰53臺次,安排具備條件的機組持續(xù)停機,部分機組累計停機時長超過30天。截至3月底,北京統(tǒng)調燃氣電廠發(fā)電量共壓減12.93億千瓦時。
目前,電量壓減工作方案正在研究制定中。